“对于茂林省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说,一套18万吨的装置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你们至少应当建设3套以上的30万吨装置,所以,你们就更需要关注装置的效率问题。
“30万吨的大装置虽然一次性的投入比较高,但它带来的效益也是非常明显的。根据我们的测算,使用天然气原料的大型合成氨装置,每吨氨的能耗不到30gJ。而据贵国化工部披露的数据,他们所推荐的18万吨中型合成氨装置,吨氨能耗在50gJ以上。
“今年5月,联合国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中国的高能耗合成氨方案是不符合气候公约要求的,我担心这些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会因为无法达到控制排放的标准而被强行淘汰。”
“有这种说法吗?”蒋荣才转头去看吴亚威,向他求证道。
吴亚威是运动年代的大学生,前年还在茂林大学拿了一个在职研究生文凭,因为知识面广阔、且思想能够“与国际接轨”而受到蒋荣才的青睐,被蒋荣才视为自己的智囊之一。
中国参与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件事,在1992年是一件大事,蒋荣才自然也是知道的,但具体到这个公约和省里准备建的大化肥装置是什么关系,他就弄不明白了。
听到领导向自己问话,吴亚威赶紧点了点头,说道:“蒋主任,斯凯利先生说的事情,有一定的道理。咱们国家是联合国气候公约的签署国,对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这种事情是做出了承诺的。
“前段时间省政研室那边出了一份报告,其中专门谈到了能源结构的问题。报告上说,目前国际上正在大量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天然气的使用,天然气被称为是清洁能源。我还记得报告上有个数字,说在输出同等热值的情况下,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只有煤炭的一半,和石油相比也只有70%。
“我们国家在70年代引进的13套大化肥装置,其中有10套就是使用天然气作为原料的,还有3套是烧油的,由此可见,从那个时候开始,国际上就已经不用煤炭作为生产化肥的原料了。”
好像不是这样吧……
听到吴亚威的话,张伟的嘴唇动了动,但终于还是没去纠正他的说法。
事实上,国际上仍然有以煤炭作为原料的合成氨工艺,而且这些工艺仍然在不断地改进中,并不属于被淘汰的技术。费尔化工自己便有几种基于无烟煤和水煤浆的合成氨技术,而且前两年还在拉美建过使用煤炭原料的合成氨装置。
所谓不用煤炭生产化肥这种说法,不过是吴亚威的自由心证而已。
或许,省政策研究室的那些文科生们也有这样的错觉吧。
张伟不知道,自己在这一刻与老同学高凡居然有些心念相通了。
本章完
!-- 翻页上aD开始 -->